撰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并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 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生1:四条边的长度相等。
生2: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们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四条长边都是8厘米,我们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棒极了,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成功了。那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们能给它的边起个名字吗?你认为要起几个,为什么?(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应用拓展
下面我们就运用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有关他们的问题。
1、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3)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2、涂一涂:在练习纸尚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升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官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a: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
2、验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把长方形对折、用三角尺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 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上下两条相对的边、左右两条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b: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你能将手中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也相等。
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课件演示)
在钉子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画出的图形为什么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后再次电脑演示)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拼摆图形。
动手测量。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后,然后全班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的图形,并回答它的长宽或边长各是多少。
师生总结,共同评价。提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教科书58—60页)。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
首先,长方形变正方形是一项常见的操作,在数学中经常通过缩放来实现。我学习这个操作的初衷是因为我经常需要在平面设计和绘图中将矩形转变成正方形,矩形不仅难以美观地排列,而且缩放后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学习长方形变正方形是我的必修课之一。
其次,既然长方形变正方形需要缩放,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确缩放的比例,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长方形的较短边和较长边的长度差,得到比例值。比例值等于较短边长度与较长边长度之比,例如从一个长宽分别为10厘米和20厘米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比例值就是1:2。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调整长方形的尺寸了。我们可以将这个长方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各占一半,然后将较短的一半和较长的一半分别放在一个正方形内,之后将较短的一半沿着与它相邻的边缩小到正方形的一边长度,最后我们将长方形的另一边垂直地拉长或压缩,就可以得到正方形了。
同时,切记在操作中要保持平衡。由于缩放是成比例地进行的,而且较短的一半尺寸比较小,所以在缩小时要保证放大后的尺寸保持与较大部分保持平衡。如果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长方形变正方形的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掌握它的精髓。我曾经在绘图时多次尝试了这个操作,一开始经常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但是随着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技巧,能够更加快速、精确地操作。
在总结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长方形变正方形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判,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处理种种难题,并寻找到最优解。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
学生时代我们都会遇到这一道题:给你一定面积的纸张,现在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你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伴随着这个简单的变化,却是我们的智力喜悦、思维启迪和人生领悟。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我在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规划。
要让一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首先,两者的面积必须相等,其次,四边的长度也应相等。所以,在规划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两者的面积以及长方形四边的长度。只有把所有的条件都掌握清楚,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顺利完成变形。
第三段:划分。
在掌握了规划的基本知识之后,我们要开始划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这个过程中必须将原来的长方形划分成新的几个小正方形,这样才能使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当我们将长方形划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之后,我们需要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变形过程。
第四段:重构。
当我们完成了划分之后,我们需要对长方形进行重构。这里的重构指的是将原来的长方形重新组合成新的正方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组合的方式是否合理,将每个小正方形组合成新的正方形是否能够满足原有的要求。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计算和构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个正确且符合实际的正方形。
第五段:回顾。
当我们完成了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应该回顾一下这个经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完成了一道变形题,更是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计算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耐心和细致性。这个过程是生活中其他很多领域也可以运用到的,所以这次的变形练习不仅仅是一道题目,更是对我们将来可能遇到问题的锻炼和准备。
总结:
正方形和长方形,看起来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它们代表的却是不同的东西。通过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练习,我们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道题,我们学会了计划、划分、重构,并且还让我们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计算水平。正如我的老师所说,学习这些技能,其实不仅是为了做题,而是在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技能锻炼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素质。其中,计算几何学中的长方形变正方形问题,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不仅能够解决形状转换问题,还能够在其他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的问题。
第二段:谈谈问题的转化(200字)。
长方形变正方形,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也是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问题转化的能力,将难题分解成更容易理解和解决的部分。例如,可以将长方形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两个三角形旋转、移动、重叠,最后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正方形。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在几何学中成功应用,也能用于其他复杂的问题,促进我们的综合学习和思维能力。
第三段:探究问题的解决(300字)。
解决长方形变正方形似乎需要很多技巧和努力,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技巧,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很简单地解决。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或几何原理,或者利用图形切割方法。特别是线段分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长方形内部的区域分割成若干个小的三角形或矩形,再按照要求组合成正方形。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学中使用广泛,也能用于其他学科和实际应用中,如图画、建筑设计等等。
第四段:总结应用的意义(300字)。
我们可以从长方形变正方形的经验中学到很多应用的意义。例如,在其他领域中,我们能够遇到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工程和科学中,问题的规模和难度可能更高。学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将让我们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同时,还有一些更广泛的应用:掌握长方形变正方形和其他形状变换的技能,可以扩大我们的数学视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第五段:个人体会(200字)。
长方形变正方形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数学想象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学习和应用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标准化测试和其他学科方面取得成功,而且可以在生活中为我们解决难题,提高我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长方形变正方形思维,努力将它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物体。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板书:认图形)。
二、新授。
1、搭积木。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搭的情况。
(2)提问,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还不认识?
(3)分类:
教师从中取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把拼搭中的所长方体都拿出来放在一起。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把拼搭的积木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的情况。
汇报分类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平面。
首先观察长方体,观察各块长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板书:
长方形。
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与黑板上画的长方形一样吗?
观察正方体,观察各块正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与黑板上的正方形一样吗?
观察圆柱。观察圆柱一个正向着我们的那个底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们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圆。
板书:圆。
观察圆柱的两个底面与黑板上面的圆一样吗?
3、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先指名说出图形的名称,同桌同学再互相认一认。
3、小结。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出示第一题图,看一看图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用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画图形的?
(2)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每画出一个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想一想:画长方形可以利用哪种几何形体?画正方形和圆呢?
2、完成“想想做做”
(1)出示第2题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完成“想想做做”
(1)出示第3题图,边看图边想: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会围吗?
(2)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
(1)先让学生在方格约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通过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你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哪些特征?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
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
检查、订正上节课的作业。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
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生:求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你自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合作交流: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2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面积)。
自主练习4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进行扩展练习: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作业: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对面积和周长大部分同学能够区分开,并能正确计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评课稿
这节课内容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辨认,从而引出新课。这样利用学生的旧知,不仅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让学生摸图形,在摸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借着判断,引导学生思考长正方形中藏着什么秘密。于是,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要通过科学的验证去证明猜想正确与否。学生通过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来“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实际操作验证它们的特征。在验证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巡视中在方法上一些指导,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交流中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及时地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看法进行比较、反思,总结,从而使学生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拼一拼、围一围、量一量,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操作尝试、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分别求出它们要用多长的线,尝试感受“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指什么?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两个正方形物体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发现求正方形周长和的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如果学生能把概念、公式、方法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发现和创造出来。那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观点,我在课前准备了自制的课件、钉子板、尺子、正方形的硬纸,而学生准备好钉子板、橡皮筋、尺子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硬件的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1.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计算图形周长;
2.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对计量单位有系统的认识,熟记周长公式并会应用。
难点:能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一、整理和梳理。
1.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1)分一分。(出示一组图形,见教材第79页例1)。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板书: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2题。
(1)尝试求出两幅组合图形的周长。
(2)评价学生作业。
(3)反馈算理。
三、综合练习。
教材第113页第11、12、16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作业。
3.说说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教案
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5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times;宽=面积。
2、练习。“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练习二十八的第4、5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汇报结果: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老师要给一张长5分米,宽3分米的照片做一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2、妈妈要给一块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学生剪下来,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习。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例题及“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七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
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
一、步步深入,比较异同。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教科书第120页第2题。
2、教科书第120页第1题。
3、练习二十七第4题。
5、练习二十七第7题。
长方形长:5厘米宽:1厘米。
6、练习二十七第6题。要求学生围出3个图形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
正方形边长:3厘米。
板书设计 :
学生板演算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一张长5厘米、3厘米;长3厘米、宽4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学生估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大约是多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最好是做成多。
媒体课件显示给学生看。)。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看它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第124页上面“做一做”: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5、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学生先自己做,然后交流。教师小结:半场的面积是操场总面积的一半。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页正方形的计算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积是1平方米的硬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 (2) (3) (4)。
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点拨。
如果有的学生选了(2)、(3),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首先学生说明自己的算法,再让学生讲明这样做的道理。教师引导: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变短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也可以这样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选(2)、(3),教师直接引入:图(2)、(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明想法,教师再引导。
练习:课本第125页第7题。 2厘米 9分米。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厘米 9分米。
2、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师板书公式,并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3、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完整。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动手测量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遇到有小数的情况,计算结果可以用整分米来表示。)。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是什么意思?”(要配的玻璃面积与桌面的面积一样大,也是边长8分米。)。
2、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口算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13×14、84÷4、
630÷30是怎样口算的。
3、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让学生拿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实际做一做。
4、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
5、练习二十八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
5分米。
3、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的例题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九的第1、3、5、6题。
教学目的。
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分清长度和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小手帕。
教学过程 。
一、情境体验,对比不同。
1、多媒体演示(或幻灯片):一块长方形的白菜地,周围围上篱笆。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篱笆有多长?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继续演示:菜地的长是5米、宽是2米。
然后选取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的主要问题:篱笆有多长?菜地的面积多少?让学生进行解答。
3厘米 6厘米。
12厘米 6厘米。
3、学生估计教科书封面的面积大致是多少?
4、学生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指什么?
周长和面积各是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总结出示下表:
含义 四条边的长度和 四条围成的面的大小。
计算方法 (长+宽)×2。
长×宽。
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
01-11
毕业生留校申请书(专业19篇)
转专业申请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和职业目标。下面是一些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学生所写的申请书,他们通过准确描述自己的学术和专业优势,
-
01-11
辅警个人嘉奖总结(专业13篇)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个人总结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大学生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个人总结就是一个时间段
-
01-11
学习钢结构的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7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请大家看看下面这篇精心收集的心得体会,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近一个月来,我参与了学校举办的
-
01-11
八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实用19篇)
通过家长会,家长们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长会组织和管理经验,供大家参考。尊敬的老师,叔叔阿姨
-
01-11
竞选团委纪检部部长演讲稿分钟篇(通用15篇)
竞选是一个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通过竞选可以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竞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每个范
-
01-11
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优秀19篇)
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注意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主观偏见和错误信息的引入。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有趣的观察。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
-
01-11
网吧装修协议书表(精选17篇)
在装修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实现。当我们面临装修难题时,这些范例可以给我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启示和思路。发包人(全称)(招标单位):_______
-
01-11
野外考察报告感想(热门16篇)
考察报告的目的在于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建议,为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提供支持。想要写一份出色的考察报告吗?不妨看看以下的经验分享和写作技巧。沈阳市地理学科基地38
-
01-11
抗疫情的心得体会(实用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思考。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3月21日上午8:30,宁晋县五中学校举行了疫情防
-
01-11
医院见习报告(优质21篇)
报告是一种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复盘的必要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阅读这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培养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